第502章 大阪师团,见钱眼开
“你呀,好好看,好好学,有不懂的就问,别怕丢人。”
贺松龄叮嘱吕慈:“多问两句没关系,最怕的就是自己没明白还瞎琢磨。你现在问顶多丢脸,到时候指挥出了问题,丢的可是大家的命。”
???
唐炳文打出三个问号,你这就叮嘱上了?
什么就一副好像已经委任吕慈当十人战的指挥官一样的口吻,我是快进跳过了什么情节吗?
“你呀你。”话都说到这了,唐炳文也没法直接把话再揭回去,说贺松龄你别扯后面那些蛋,我都没同意吕慈去参战,他只能略微一叹气,说道:“这可是吕家的少爷,你真不怕他死了,吕家找你要人?”
“怕什么,又不是大少,将来吕家家主又落不到这小子头上,吕家主七八个儿子呢,死上一两个不叫事儿。”贺松龄说的那叫一个轻松写意,就好像这根本不是吕家主的亲儿子,而是个什么手办之类的东西。
吕慈还二乎乎地在旁边跟着点头呢。
“我救不了你。”唐炳文干脆也放弃了,“那行,就这样,到时候咱们点起人马上东北。松龄,你安排火车还是飞机?”
“飞机吧,秃子那边的飞机采购一直是跟我这边联系,我想弄点飞机也容易。诸位都是异人,哪怕飞机失事,也都有保命的能耐。”能坐飞机肯定是飞机好,从四川上东北,就算是有高铁,也不如飞机舒服和快捷。
远东战场不光老钟的装备简陋,鬼子其实也没什么大玩意儿,防空力量很薄弱。因为他们知道老钟没啥飞机,与其造一整套防空系统,倒不如把那钱用来多造几百辆那种薄皮玩具坦克。
就算他们开战斗机来打空战……嘿,那更好。学了个半吊子风后奇门的王也都能在半空开阵,就二战时期鬼子的战斗机,三五架的贺松龄保管他们有来无回。
“那个,我有个问题。”吕慈还真是个好学生,让问就问。
“你问。”唐炳文点点头。
“唐门长,您是否有点太好说话了。”吕慈皱着眉头问道:“既然他们知道贺师兄已经加入了唐门,还敢提出这种决战,这不是明摆着挖了个坑吗,您跟贺师兄就这么往里跳?”
吕慈知道贺松龄厉害,但他更知道热武器恐怖。贺松龄要是能无惧热武器,他早上鬼子司令部开无双去了,哪还会跟一群忍者在玩什么过家家。
“门长,按说您决定,我听着就是了。”洪爷也开了口:“但是这次是不是确实有点草率,还是说您让贺松龄给带偏了,万一这是他们给咱准备的个陷阱……”
洪爷说的其实已经很委婉了,因为这并不像是唐炳文平时做事的风格,反而明显像贺松龄这个喜欢找乐子的神经病。他怕就怕当时在山门口,贺松龄先替唐炳文一口答应下来,让唐炳文没法拒绝,才导致这么草率。
“不用担心,没有万一。”唐炳文否定了洪爷的猜测,“在我这,这肯定是个陷阱。我为什么答应这事儿,还真就是跟松龄想的一样。”唐炳文站起身来说道:“大家都是刺客,动手不怕,见招拆招也就是了。怕就怕,这伙人心沉下来,人扎到咱们的土地上。
到时候,明知道有根毒刺,又找不到。既然现在他们自己跳出来,那就是行险,也该把它拔了去,这点我没想到,我跟松龄倒是出乎意料地默契。”
“彳亍口巴。”洪爷、唐世英两个老头儿点点头,“既然你们两个是这么考虑,那我们也就没意见。”只有好学生吕慈还在举手提问:“那万一这帮兔崽子真不按约定来呢?”
“约定?什么约定?你说十对十的赌约啊。”唐炳文乐了,“我肯定没啥必胜的把握,就算加上松龄也是一样,鬼子军队确实恐怖。所以我这边,明里十人一路,暗中,本门一多半都去吧。好女婿,你那边怎么说?”
“张麻子带着逆生军校的人上趟东北,我手上大概有……两千来人吧。从苏联绕过去,我请我军高层想办法跟大林子交涉一下,从阿拉斯加出发,走外东北到黑龙江南下。”
贺松龄想到如今抗战战场局势,暗道若狭庄兵卫这个孙子想的还真周到。为什么一定在吉林?因为不光东北已经成了伪满洲国、实际上的日占区,连整个朝鲜半岛,也早在三十年前,就成了鬼子的“国土”。
从法理上来说,这都是鬼子侵略的结果,但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,整个这一片,如今都是鬼子的地盘。吉林不光地处东北,甚至还背靠朝鲜这个鬼子的“本土”。就算贺松龄想要动热武器,他们也可以随时拉起来大量战斗力强悍的鬼子军队,可谓是有备无患。
“牵涉外国,有点困难吧。我先不说大林子能不能让的问题,就东北那片地盘,你这么大队人马,好走么?”唐炳文对战争局势不太了解,但东北沦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。
“好走,咱也是赶上了,捞了个尾巴,鬼子关东军驻扎的是第四师团。”
日军第四师团,也称大阪师团。战斗力强悍,但不爱作战,就爱做生意,见钱眼开。什么狗屁大鬼子地锅黄军的荣耀,哪有钱重要。只要给钱,他们连大炮都能拆着卖。恰巧,贺松龄有的是钱。
本来按照原本的历史,四零年七月,这支部队应该已经从关东军调往华中的鬼子第十一军,但是这一世,贺松龄在东北始终没有放弃骚扰和抗争,有了他的资助,我军也并未近乎全军覆没。
甚至因为贺松龄的原因,东北的我军部队,没有跟总部失联,能够互相联系、补充补给的情况下,他们的有生力量,保存的挺不错。也因此,鬼子在东北的阻力大增,所以这第四师团,一直也没调走。
不过老钟还是太大了,全面入侵之后,鬼子在老钟的人手充满了捉襟见肘,东北那边已经传来消息,第四师团要在41年到来之前,调往华中。
所以贺松龄说,赶上了个尾巴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