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八十五章(1 / 2)安陵容重生之后宫我做主首页

紫禁城的春日,暖阳融融,恰似一层金纱轻柔地披拂在上书房的琉璃瓦上,折射出温润而不刺眼的光芒,仿佛为这庄严肃穆之地添了几分和煦之意。

上书房的朱漆大门微微敞开,似是在无声地迎接着春日的蓬勃生机,又仿若一位沉稳的长者,敞开怀抱容纳求知的热忱。

迈进门槛,屋内的布置简洁而规整。

四壁书架林立,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,一卷卷古籍册册摆放整齐,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,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墨香。

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丝丝缕缕地洒落在室内,于地面投下一片片光影斑驳,仿若灵动的舞步,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活泼。

窗前,几张古朴的书桌并排摆放,桌面擦拭得一尘不染,倒映着窗外摇曳的树影,似是要将春日的绿意也收纳其中。

永璋率先踏入上书房,他身姿挺拔,一袭月白色锦袍,衣袂轻拂,行走间尽显儒雅风范。

手中执着一把折扇,扇面上绘着墨竹图,竹叶随风而动,栩栩如生,恰似他此刻悠然又专注的心境。

他目光扫过屋内,嘴角噙着一抹浅笑,仿若在与这熟悉的环境轻声问候。

“‘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’,如此良辰,正宜研读圣贤之书。”

他轻声吟道,声音清朗,在室内悠悠回荡,似是唤醒了这沉睡一夜的知识殿堂。

不多时,永珹也迈着大步走了进来,他身着一袭石青色长袍,腰间束带,佩玉叮咚,为他增添了几分英气。

相较于永璋的悠然,他的步伐更为有力,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与果敢。

见了永璋,他拱手行礼,笑道:“三哥早啊,您这来得可比春日的燕儿还勤。”

永璋笑着回礼:“四弟说笑了,春光易逝,学问可耽搁不得。”

二人正说着,一阵清脆的笑声传来,璟妍蹦蹦跳跳地进了门。她今日穿着一身桃红色的旗装,裙摆绣着精致的蝴蝶花纹,走动时仿若花丛中翩跹的彩蝶。

发间别着一支珠翠簪子,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,更衬得她娇俏可爱。

“两位哥哥,可是等急了?”她笑语嫣然,眼眸亮晶晶的,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这学习时光的期待。

永璋微微摇头,佯装嗔怪:“就你这丫头,总是没个正形,快来坐罢。”

说着,引着二人走向书桌。

三人落定,桌上早已整齐地摆放好了笔墨纸砚。

永璋轻轻翻开一本《论语》,手指摩挲着泛黄的书页,仿若在与古人对话。“今日,咱们便从这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’开篇,重温圣人教诲。”他的声音沉稳有力,带着众人缓缓踏入知识的海洋。

永珹听得认真,手中握着一支狼毫笔,随着永璋的讲解,不时在纸上记录着要点。

他的笔触刚劲有力,每一个字都仿若蕴含着他的思考与决心。

“三哥,这‘学’之一字,当真博大精深,如春日播下的种子,需不断浇灌、耕耘,方可收获知识的硕果。”

他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望向永璋,眼中满是对学问探讨的热忱。

璟妍坐在一旁,托着腮帮,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书本,时而皱眉,时而展颜,仿若完全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。

听到永珹所言,她歪着脑袋想了想,脆生生地说道:“四哥所言极是,就如同这园中的花草,若无春日的暖阳、雨水,哪能绽放得这般娇艳。我瞧着,这学习便如赏花,越品越有味儿。”

说罢,她拿起桌上的一支羊毫笔,蘸了蘸墨,在纸上写下几行娟秀的小字,记录下此刻的感悟。

窗外,微风轻拂,吹得树枝沙沙作响,仿若在为他们的研读之声伴奏。

偶尔有几只雀鸟停歇在窗棂上,叽叽喳喳地叫几声,似是被屋内的热烈氛围所吸引,想要一探究竟,却又怕惊扰了这专注的三人,只短暂停留便振翅飞走。

永璋见状,微微一笑,目光望向窗外,吟道:“‘鸟欲高飞先振翅,人求上进先读书’,这春日的鸟儿都知晓奋进,咱们更当勤勉。”

说着,他又翻了一页书,继续深入讲解着书中要义。

随着学习的深入,三人讨论愈发激烈。

谈及治国安邦之策,永珹站起身来,来回踱步,手中的折扇有节奏地开合,仿若一位踌躇满志的谋士。

“三哥,依我看,古之盛世,皆因贤君能臣共治,如唐太宗之贞观之治,广纳贤才,从善如流。咱们身处当下,亦当胸怀天下,为江山社稷谋福祉。”

他言辞激昂,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。

永璋点头赞同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若有所思:“四弟所言甚是,‘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’,咱们研读史书,便是要汲取前人智慧,为日后所用。只是这用人之道,还需斟酌,既要德才兼备,又要考量人心向背。”

璟妍在一旁静静听着,此时也忍不住插话:“两位哥哥,我觉着这人心呐,就如同春日的暖阳,能暖人心扉,凝聚力量。若为官者能心系百姓,百姓自当拥护,如此,何愁国家不兴?”

她的声音虽轻柔,却字字珠玑,透着一股超出年龄的聪慧。

永璋与永珹对视一眼,皆露出赞赏之色。永珹走过去,轻轻拍了拍璟妍的肩膀:“妹妹年纪虽小,见识却不凡,日后必成大器。”

璟妍红了红脸,低下头去:“四哥过奖了,我不过是跟着两位哥哥学了些皮毛罢了。”

此时,屋内的气氛愈发温馨和谐,阳光也不知不觉地移到了正午时分,透过窗棂洒下更为炽热的光芒。永璋察觉到光线变化,起身舒展了一下身体,笑道:“一上午的研读,想必大家都有些乏了,咱们且歇一歇,用些点心。”

说着,他走到一旁的矮几旁,揭开上面的锦缎盖子,露出几盘精致的点心。有春日特有的鲜花饼,花瓣的馥郁与甜润的馅料完美融合;还有软糯的绿豆糕,入口即化,清新爽口。

“来,尝尝这春日的馈赠,也为咱们下午的学习蓄蓄力。”永璋招呼着二人。

永珹与璟妍起身,围坐过来。永珹拿起一块鲜花饼,轻轻咬了一口,赞道:“三哥,这鲜花饼当真是美味,既有春日的花香,又有饱腹之感,妙哉。”

璟妍则更喜欢绿豆糕,她用手帕轻轻捏起一块,放入口中,细细品味后笑道:“这绿豆糕凉凉的,吃下去,好似把春日的燥热都驱散了,真舒服。”

三人一边品尝着点心,一边分享着上午学习的心得与趣事,欢声笑语在上书房内回荡,仿若春日里最动听的乐章。

用过点心,稍作休憩,三人又重新投入到学习之中。午后的阳光愈发慵懒,却丝毫不减他们的热情。永璋翻开一本诗集,目光扫过一首首诗篇,仿若在寻觅春日最美的音符。

“来,咱们今日也学作诗,以这春日为题,抒发心中豪情。”他提议道。

永珹兴致颇高,率先起身,望向窗外的满园春色,略一思索,开口吟道:“春临紫禁繁花绽,翠柳依墙映日边。墨韵书香添雅意,心怀壮志赋新篇。”

他的声音洪亮,诗句中既有对春日景致的描绘,又有对志向的抒发,引得永璋与璟妍鼓掌叫好。

璟妍也不甘示弱,站起身来,她的目光在屋内的古籍、窗外的花草间流转,仿若在汲取灵感的养分。

片刻后,她轻声吟道:“春风悄入上书房,卷卷诗书逸墨香。兄妹同研求至理,韶华不负韵悠长。”

她的诗作虽带着几分女儿家的温婉,却也饱含着对学习的热爱与对时光的珍惜,让永璋与永珹眼前一亮。

永璋微微点头,眼中满是欣慰:“二位佳作频出,实乃我大清之幸。这作诗之道,在于情真意切,有感而发。你们看这春日,万物复苏,生机勃勃,正是激发灵感的源泉。”

说着,他也起身,踱步窗前,望着窗外的春日盛景,沉吟片刻,吟道:“紫禁春阳暖画梁,贤才齐聚品书香。经纶满腹图宏愿,共绘山河锦绣章。”

他的诗大气磅礴,既有对上书房学习氛围的赞美,又有对未来的展望,让永珹与璟妍钦佩不已。

三人你来我往,吟诗作对,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世界里。

窗外的春日似乎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,愈发灿烂绚丽。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仿若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,映衬着他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庞。

不知不觉,夕阳西下,天边被染成了一片橙红色,仿若一幅绚丽的油画。

余晖透过窗棂,在上书房内洒下长长的影子,似是在提醒众人时光的流逝。永璋合上书本,站起身来,感慨道:“今日这一天,收获颇丰,既有圣贤教诲的滋养,又有诗词创作的乐趣。‘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’,咱们日后还当倍加勤勉。”

永珹与璟妍也起身,整理着桌面的笔墨纸砚。永珹点头应道:“三哥所言极是,这春日才起个头,往后的日子,咱们定要在上书房里学出个名堂来。”

璟妍则笑着说:“两位哥哥,我盼着明日还能这般,一起读书、一起作诗,多有意思。”

三人相视而笑,一同走出上书房。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,仿若在为他们的求学之路留下一道金色的印记。

他们带着满满的知识与昂扬的斗志,融入到紫禁城这春日的暮色之中,期待着明日在上书房的再次相聚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。

然而,这上书房中的宁静求学时光,并非一帆风顺。

几日后,春雨绵绵,如细丝般纷纷扬扬地洒落,给紫禁城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。上书房内,光线略显昏暗,永璋、永珹和璟妍依旧按时前来,可心境却与晴日里有所不同。

永璋望着窗外的雨幕,微微皱眉,手中的折扇有一下没一下地开合着,似是在排解心中的烦闷。“‘春雨贵如油’,这本是滋养万物的甘霖,可这连日的阴雨,却让人心头有些压抑。”他轻声叹道。

永珹坐在书桌前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眼神透着几分焦躁:“三哥,这雨一下,连鸟儿都没了踪迹,咱们这读书的兴致,也仿佛被这雨浇湿了几分。”

璟妍倒是没那么多愁绪,她蹦蹦跳跳地走到窗前,伸出手去,想要接住那如牛毛般的细雨,咯咯笑道:“两位哥哥,你们看这雨,多有趣儿,像不像老天爷在给大地绣花呢?”

永璋被她这童趣的话语逗乐,微微摇头笑道:“你这丫头,总是能想出些新奇的点子。罢了,既来之则安之,咱们今日便换个学法。”说着,他走向书架,仔细寻觅一番,抽出一本《诗经》来。

“这《诗经》之中,诸多诗篇皆源于生活,描绘了古人在各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感。今日阴雨,咱们不妨研读一番,看看古人遇雨之时,有着怎样的情怀。”

永璋边说边翻开书本,手指轻轻划过那一行行古朴的文字。

永珹来了兴致,挺直身子,目光专注地望向书本:“三哥所言极是,我听闻《诗经》开篇便是‘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’,不知这其中与雨又有何关联?”

璟妍也凑了过来,眼睛亮晶晶的,好奇地盯着书本:“哥哥们,快讲讲,我好想知道。”

永璋微微一笑,清了清嗓子,开始讲解起来:“这‘关关雎鸠’虽未提及雨,却描绘了春日河畔的美好景象,万物萌动,生机盎然。而在《诗经》的其他篇章里,如《邶风·谷风》中,有‘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’之句,描绘了女子被丈夫遗弃后的悲伤,借阴雨之景抒发哀怨之情,这便是古人以景衬情的妙处。”

随着永璋的讲解,永珹和璟妍渐渐沉浸其中,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。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,可上书房内的氛围却愈发热烈。

“三哥,我觉着这古人借景抒情,实在是高明。就如同咱们此刻,虽被这春雨困于屋内,却能通过研读诗篇,感受古人的心境,仿若身临其境一般。”

永珹感慨道。

璟妍也点头赞同:“是啊,哥哥,我读着这些诗,好像看到了那些古人在雨中劳作、相思、哀怨的模样,这书里的世界可真奇妙。”

讨论正酣时,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,吹得窗棂哐哐作响,雨滴被风裹挟着,溅入屋内,打湿了桌上的书页。永珹见状,赶忙起身,想去关上窗户,却因风势过猛,一时难以推动。

永璋也快步上前,与永珹一同用力,喊道:“四弟,加把劲,莫让这风雨扰了咱们的课业。”

两人齐心协力,终于将窗户关好,可屋内已有些凌乱,地上也积了些水渍。

璟妍急忙拿来抹布,蹲在地上擦拭水渍,嘴里念叨着:“这风可真调皮,把咱们的书房都弄乱了。”

永珹走过去,接过抹布,笑道:“妹妹,你且歇着,这些粗活我来干。”

说着,便利索地清理起地面来。

永璋则整理着桌上的书本,看着略显狼狈却依旧干劲十足的二人,心中涌起一股暖意:“风雨虽骤,却难掩咱们求学的热忱。经此一遭,想必日后再遇困境,咱们也能从容应对。”

待一切收拾妥当,三人重新坐回书桌前,继续研读《诗经》。此时,雨势渐小,淅淅沥沥的声音仿若成了他们读书的背景音乐,为这上书房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。

午后,雨终于停歇,阳光穿透云层,洒下缕缕金光。永璋提议道:“这雨后初晴,正是赏景的好时机,咱们也出去走走,放松放松心情,顺便找找作诗的灵感。”

永珹和璟妍欣然应允,三人结伴走出上书房。室外,空气清新得仿若被水洗过一般,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芬芳。

园中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洗礼,愈发娇艳欲滴,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,在阳光的折射下,五彩斑斓,仿若一颗颗璀璨的宝石。

他们漫步在小径上,脚下的石板路还湿漉漉的,偶尔踩到积水,溅起小小的水花。

永珹俯身捡起一片被雨水打落的花瓣,轻轻嗅了嗅,叹道:“‘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’,这落花虽残,香气却依旧,实在令人感慨。”

璟妍看着路边一丛丛盛开的野花,眼睛放光:“两位哥哥,你们看这些野花,它们在角落里默默绽放,无人欣赏却依然开得那么灿烂,是不是和咱们读书一样,不为他人眼光,只求自我成长呢?”

永璋点头称赞:“妹妹这感悟,实在深刻。这世间万物,皆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,咱们读书修身,亦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抱负,为这世间添一抹亮色。”

走着走着,他们来到一处池塘边。池塘里的水涨了些许,荷叶上滚动着硕大的水珠,仿若珍珠在玉盘上滚动。水面上,几只鸭子欢快地游来游去,时而潜入水中,时而浮出水面,嘎嘎叫着,似是在欢庆这雨后的美好时光。

永珹望着眼前的景致,灵感突发,开口吟道:“雨歇池边荷叶新,鸭嬉碧水唤春晨。残花虽落余香在,学子求知意更勤。”

璟妍拍手叫好:“四哥这首诗,把咱们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都融合得恰到好处,真棒!”

永璋也微笑着点头:“四弟这首诗确实不错,既有春日雨后的清新景致,又体现了咱们的求学之志。看来这一趟出来,收获颇丰啊。”

随后,璟妍也不甘示弱,略一思索,吟道:“雨后园中信步游,繁花滴露映双眸。书香伴我成长路,壮志凌云永不休。”

永璋与永珹对视一眼,皆露出欣喜之色:“妹妹这首诗愈发精进了,用词精准,意境深远,日后必成大诗人。”

三人在园中又游玩了一会儿,便回到上书房,将今日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。夕阳西下,余晖再次洒在上书房,他们收拾好书本,准备离去。

“今日这一日,有风雨的波折,更有雨后的惊喜。咱们既要在书斋中苦读,也要亲近自然,感悟天地之道,如此方能学有所成。”永璋总结道。

永珹与璟妍点头称是,一同走出上书房。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,带着对知识的渴望、对未来的憧憬,融入到紫禁城的暮色之中。

紫禁城的春日,阳光仿若碎金,透过淡薄的云层,丝丝缕缕地洒落在朱红的宫墙与金黄的琉璃瓦上,为这座巍峨的宫殿群披上了一层梦幻而神圣的光辉。

养心殿,这座承载着大清王朝决策中枢的殿堂,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,愈发显得庄严肃穆,殿外的铜狮威风凛凛,似在守护着这一方天地的安宁与智慧的火种。

殿内,布置简洁而不失大气。明黄色的帷幔轻轻垂落,随着从窗棂间透入的微风,微微摆动,仿若灵动的舞者,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柔和的气息。

地面铺就的金砖在日光的轻抚下,泛着温润的光泽,倒映着上方高悬的宫灯,灯上绘制的祥龙瑞凤图案,仿若也被赋予了生命,似要腾飞而出。

御案之上,文房四宝摆放得整整齐齐,一方端砚、一支狼毫、一叠宣纸,还有几本翻开的奏折,墨迹未干,散发着淡淡的墨香,仿若在诉说着帝王日夜操劳的故事。

乾隆弘历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,上面绣着九条矫健的金龙,张牙舞爪,栩栩如生,金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尽显帝王的威严与尊贵。他端坐在龙椅之上,身姿挺拔,面容冷峻中透着几分期许,目光透过敞开的殿门,望向远方,仿若在思索着江山社稷的未来。

此刻,他心中惦记着皇四子永珹的学业,听闻这孩子近些日子学习刻苦认真,便想亲自召来考校一番,看看他在四书五经上的造诣究竟如何。

“传永珹觐见。”

弘历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仿若洪钟般在养心殿内回荡,传至殿外等候的太监耳中。

太监们赶忙应了一声,小跑着去传唤。

不多时,永珹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。

他身着一袭石青色的皇子袍,腰间束着一条同色的腰带,镶嵌着一块温润的玉佩,随着他的走动,发出清脆的声响,为他增添了几分儒雅的气质。

他的面容清秀,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聪慧,见到弘历,赶忙跪地请安:“儿臣叩见皇阿玛,愿皇阿玛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声音清脆,在殿内回响,仿若春日里的一声惊雷,打破了片刻的宁静。

弘历微微抬手,示意他起身:“起来吧,今日召你前来,是听闻你近日学习颇为用心,朕便想考考你,对四书五经的研习可有心得?”

他的目光落在永珹身上,带着几分审视,又有几分期待。

永珹站起身来,微微低头,谦逊地答道:“回皇阿玛,儿臣自知学识浅薄,唯有勤勉苦读,方能不负皇阿玛的期许。四书五经乃是圣贤智慧的结晶,儿臣日夜研读,只盼能领悟其中一二。”

他的声音平稳,言语间尽显恭敬,仿若一位虔诚的学子,面对师长的问询。

弘历微微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:“既如此,朕且问你,《论语》开篇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’,你对此句有何见解?”

他拿起御案上的茶盏,轻轻抿了一口,目光却始终未离开永珹,仿若要从他的回答中洞察其内心的思索。

永珹略一思索,拱手答道:“皇阿玛,儿臣以为,此句乃是在教导我们,学习知识之后,要时常去温习、实践,如此方能将知识化为己用,内心也会因此而感到愉悦。就如同春日播种,若不精心耕耘、灌溉,便难以收获秋日的硕果。这‘学’与‘习’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,正如古人云‘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’,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才能真正学有所成。”

他的眼神明亮,言语间条理清晰,仿若将自己平日里的所学所思娓娓道来。

弘历眼中的满意之色更浓,轻轻放下茶盏,手指在御案上有节奏地敲击着,仿若在为永珹的回答打着节拍:“嗯,答得不错。那《孟子》中有云‘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’,你且说说,这对为君者有何启示?”

永珹微微抬头,目光望向殿顶的藻井,那里绘制着精美的图案,仿若藏着无尽的智慧。片刻后,他开口道:“皇阿玛,儿臣以为,为君者肩负江山社稷之重任,更需历经磨难,锤炼心智。古往今来,诸多明君圣主,如唐太宗李世民,早年南征北战,历经艰辛,方才有后来的贞观之治。他们在困境中磨砺意志,在风雨中坚守初心,如此才能洞察民情,制定良策,造福百姓。正所谓‘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’,为君者唯有不惧艰难,方能成就大业,不负苍生。”

他的声音愈发激昂,仿若心中涌动着豪情壮志,与这养心殿的庄重氛围相得益彰。

弘历听得频频点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四子所言甚是,看来你近日的确下了苦功。这治国之道,需深谙圣贤之理,更要懂得以史为鉴。”

他站起身来,踱步至窗前,望着窗外的春日景致,若有所思。窗外,御花园内繁花似锦,桃花嫣红,梨花洁白,仿若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,与这养心殿内的问学场景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,仿若在诉说着皇家既重文治,亦赏繁花的传统。

永珹见弘历起身,便静静地站在原地,目光随着弘历的身影移动,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平日里的努力没有白费。

他想起自己在书房中,无数个日夜对着四书五经苦读、思索,遇到疑难之处,便向师傅请教,或是与兄弟们探讨,如今能在皇阿玛面前对答如流,心中满是成就感。

弘历转过身来,又问道:“《诗经》为我国诗歌之源头,其中诸多诗篇或歌颂爱情,或描绘劳作,或反映时政。你最喜欢哪一篇,且说来听听。”

永珹微微低头,略作思索后答道:“儿臣最喜欢《诗经·卫风·河广》,其中云‘谁谓河广?一苇杭之。谁谓宋远?跂予望之。’此诗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,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,虽仅寥寥数语,却将那种对家乡的渴望、对亲人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儿臣读来,仿若能看到那位游子站在河岸,望着对岸的家乡,满心惆怅,却又因种种缘由无法归去。这让儿臣想起,皇阿玛您心系天下,南巡北狩,为江山社稷奔波,想必也会时常思念盛京的故土吧。”

他的声音略带一丝感慨,仿若也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,目光中透着几分温情,望向弘历。

弘历听闻此言,心中微微一动,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乡之情,但很快便恢复了帝王的威严:“四子心思细腻,能从诗中感悟至此,实属不易。朕虽身处紫禁城,心怀天下,然故土之情,亦不敢忘怀。”

他的言语间透着对永珹回答的认可,仿若看到了这个儿子不仅学识见长,更有一颗善感的心灵。

此时,殿外微风拂过,吹得殿门轻轻晃动,送来一阵淡淡的花香,仿若春日的精灵,悄然闯入这庄严肃穆的殿堂,为问学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灵动。

弘历踱步回到御案前,拿起一本翻开的《礼记》,翻到其中一页,指着上面的文字问道:“这《礼记·大学》中有言‘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’,你且说说,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?”

永珹上前一步,恭敬地答道:“皇阿玛,儿臣以为,‘修身’乃是根本。古人云‘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’,唯有自身品德高尚、学识渊博,方能为家人树立榜样,管理好家族事务,此为‘齐家’。而一个家族治理得当,家族成员皆能为国效力,齐心协力,方可实现‘治国’之大业。当国家昌盛,百姓安居乐业,便能威震四海,达成‘平天下’的宏愿。这四者层层递进,环环相扣,如同一座巍峨大厦的基石、栋梁、屋宇与华盖,缺一不可。就如同春日里,需先有种子的发芽、成长(修身),才能有繁花盛开、硕果累累(齐家),进而为园林(治国)增光添彩,最终成就一片锦绣江山(平天下)。”

他一边说着,一边用手比划着,仿若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知识大厦,将自己的理解清晰地呈现出来。

弘历听得龙颜大悦,不禁哈哈大笑起来:“好!好一个层层递进,环环相扣!四子,你今日这番对答,让朕深感欣慰。你能将圣贤之理领悟得如此透彻,且能结合实际,旁征博引,实属难得。朕望你日后继续勤勉努力,莫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。”

他的笑声在养心殿内回荡,仿若驱散了所有的阴霾,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而欢快。

永珹赶忙跪地谢恩:“儿臣多谢皇阿玛夸奖,儿臣定当谨遵皇阿玛教诲,加倍努力,为大清江山社稷尽绵薄之力。”

他的声音中透着激动与喜悦,额头紧贴着金砖地面,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

弘历再次抬手示意他起身:“起来吧,今日问学就到此处,你且退下,回去后好好温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