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首次借助望远镜观星的群体聚会,直至后半夜才结束进行。其实到后来,秩序已开始混乱,前面已然观星的人迟迟未走,他们或三五成群,或围着天文大家热烈讨论着所见所感。后面的人看在眼里哪能不眼热心急的,由于大家一道赶来。人数远超一架仪器所能接待的极限,以至于平均到个人的时间越发短促。程如这儒生,刚要借着自己的名头多看一会儿,回头一看后人的那血红的眼神儿,也只好闪到一旁。恨恨地瞪着玄鹤道长,说道:“就不知道多弄几台?搞得与饥荒年抢粮一样!”。玄鹤无法,朝小楠与沈括望去,见小楠点头,这才松了一口气。
观星活动的影响远不止于此。
王小楠仔细查询资料后方知。在未通电力的条件下,要想望远镜看得更远,有两个改良方向:一是放大镜片尺寸,二是发展更精巧的结构,牛顿望远镜就是极好的选择。只是这种望远镜的结构更加复杂,需要精密的制造和调整。在当前条件下,八成得请出那位大匠出马,才做得出来。
一众道长们,本就追求参悟天地,提出各种材料人力要求自是无不应允。而玄鹤道长嘛,自是另有一番计较打算。随着观星事件传播开去,观内很快也便聚拢了一些后世留名之人。天文学家苏颂,便是其中之一。此时年方二十出头的苏颂,正与沈括一道研究起改良望远镜的课题。两大牛人对一个眼神,说上半句话就能理解对方意图。课题进展迅速。
三姑娘岛上的卫大匠,本来是来道观里,来做钟楼施工的,也时不时被拉来给工坊这边白做活儿。反正他自个也乐意研究这些新东西。王小楠见了卫工,知道这是因岛上又添了新进项。熟人见面,颇感亲切,只是此感刚刚上头,随着卫工一顿呜哩哇啦没完没了的说话,她便抱着头只想当场失聪。
待牛顿望远镜出山后不久,远在京城汴梁的钦天监也派了人来观瞧。
一天眼,一钟楼,成了紫霄观镇观景观。这道观,亦隐隐有坐镇江南第一大观之势。